top of page
  • KongED2

究竟加拿大有幾「左」? (上)

圖 : MacLean's/Law & Liberty/Seattle Office of Civil Rights | 文 : 申力加



加拿大之「左」大家應略有所聞,很多香港人移民來加前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大多數人對這議題的認識都不是太深入。再者,在香港或華人圈子常提到的那種「左」,和加拿大的「左」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傳統定義來說,「左」代表開放、自由平等、進步等等,而「右」卻代表維繫傳統、著重規則等保守價值觀,是相對於「左」的另一邊光譜。


華人接觸到的概念大多是政治性的,中共在1949年之前代表一眾被壓迫的中國工人農民階級,希望打破舊社會為人民建立更平等的社會主義制度,並以建立新中國為目標,所以歷史上被稱為「左派」。另一方面,國民黨卻代表舊社會,延續資本主義那種帶著剝削的制度,所以被稱為「右派」。


因以上歷史遺留下來的因素,所有關於中共紅色政權的都屬於「左」,所以「左」現在又等於「紅」,愈左就愈紅。諷刺的是中共奪得政權後,所做出來的政策和其起初的理念完全相反,無論社會和政治都變得極度保守獨裁,已經變成民族法西斯主義。繼續稱中共為「左」只是政治上的習慣性區分,卻有名無實。筆者覺得現代華人社會在政治上並沒有真正的「右」,只有「左」、「中間偏左」、和「反左」,這一定程度反映了在香港2019年前的選舉,以及近代台灣總統選舉的現象之上。



另一方面,加拿大的「左」是社會性的,所以新移民到步時不一定有強烈感受,反而會覺得這是加拿大社會賴以成功的重要一環,主要體現在多元文化和種族共容上。但住得愈久,便愈感受到社會嚴重左傾帶來的文化衝擊。更有朋友說明如果要回流香港,原因並不是因為加拿大生活困難,而是因為社會實在太「左」。筆者以下列舉最近數個例子加以說明。


第一是關於性別認同,加拿大在這一方面出名走在時代的尖端。單單承認同性婚姻,以及個人可選擇男女以外的多元性別等,已經不能滿足加國社會的呼聲。在2022年,一間BC省小學鼓勵5至12歲學生「踏出舒適圈」穿上其他性別服飾上課,以示對跨性別的學生、家長、和職員表示支持。筆者沒有研究英美澳紐做法,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 Email 的署名下都有加上代名詞,例如 He/Him、 She/Her、They/Them 等,用以識別發件人心儀的性別。



亞伯達省省長 Danielle Smith 較早前公布了關於學童性別的最新措施,包括15歲以下學童不可自行更改性別或代名詞自稱,需得到家長同意。16歲以上少年在得到心理醫生和家長許可下才可接受荷爾蒙治療,並在先通知家長後可以自行更改性別或代名詞自稱。而家長須先登記學童參加學校有關於性別、性向、和性教育等課程。在此措施公布後,雖然得到家長權益團體的支持,亞省政府一如所料隨即被各跨性別性向 (LGBTQ)  群體猛烈評擊,屬於聯邦自由黨的總理杜魯多更冠以亞省極右之名,批評亞省為「全加拿大最反LGBT群體」的省份,重申他捍衛弱勢加拿大人的權利,而且認為社會不應與弱勢的 LGBT 青少年作鬥爭。


說到這裡,不知道讀者有沒有對於加拿大社會的普遍左傾有所共嗚。因篇幅所限,下期再探討加國社會的其他例子。


5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