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KongED2

【一個時代的終結】由百年老店滙豐銀行興衰,啟示香港命途

圖 / 資料來源:滙豐銀行官網、香港「品牌博物館」、BBC | 文:達達 


3月28日起,加拿大滙豐銀行(HSBC Bank Canada)的服務將全面移至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簡稱RBC) 旗下。往日稱為Hong Kong Bank的銀行,有如我們認識的香港的一樣,正式終結。昔日的風光,只能封存在記憶之中。


滙豐銀行是昔日香港的知名品牌,HSBC的六角型商標,以及那對銅獅,大家都應該不會陌生,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滙豐銀行與香港歷史的故事?


老人愛懷舊,今期達達就同大家講吓歷史。



匯豐在港百年興衰

滙豐的中文意思為「匯聚財富」或「匯款豐裕」。


蘇格蘭人湯馬士‧修打蘭 (Thomas Sutherland) 當年擔任鐵行輪船公司香港監督,了解到香港及中國沿海地區對本地銀行信貸需求殷切。他在成立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上擔當了重要的角色,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於 1865 年 3 月在香港開業,總行大廈設於皇后大道中 1 號。滙豐在隨後的 4 月及 6 月,才分別於上海及倫敦開業。



匯豐是首間以香港總部,按蘇格蘭銀行原則營運的外資銀行。至10年後的1875年,匯豐分行已遍佈亞歐和北美。


1935 年,滙豐重建總部,建造香港首棟設有冷氣系統的建築物。


1941 年 12 月 16 日,因日軍快將攻佔香港,滙豐將總部移至英國倫敦。滙豐於 1946 年把總部遷回香港,並為重建香港戰後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0 年代,滙豐開始在全球進行收購,拓展版圖。1965 年,滙豐收購恒生銀行的控股權益。


繼 1992 年收購米特蘭銀行之後,滙豐控股有限公司將其總部設於英國。香港辦事處仍然保留作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的總部。


香港回歸之前,一般市民認識的滙豐銀行英文名字是「Hong Kong Bank」或「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1998 年,滙豐集團旗下全球銀行的英文品牌統一為「HSBC」。


銅獅Stephen與Stitt

放置在香港滙豐總行門前的兩頭雄性銅獅,象徵「不僅守護滙豐,亦守護這座城市」,於抗日戰爭時曾被掠走送到大阪,差點被熔煉作軍事材料。戰後1946年取回及交回滙豐銀行。


左側張嘴吼叫的獅子名為史提芬 Stephen,右側是施迪 Stitt,名字取自兩位滙豐知名高級行政人員(Alexander G Stephen & Gordon H Stitt)的姓氏。


「世界的地方銀行」

英治結束後,滙豐與香港的特殊關係亦同樣結束。滙豐明白其特權消失的同時,亦決心由地方銀行轉變為具國際性的地方銀行。匯控1993年遷冊倫敦,並一直收購各地銀行,擴大歐洲、美洲等地的業務,但其在中國內地以及香港的亞洲業務,仍是其企業重心。


佔領中環公共空間之爭

2011年10月,香港市民響應美國佔領華爾街和「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運動,在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地下廣場發起了「佔領中環」運動,並在該處紮營。9個月後,匯豐銀行入稟法院,要求取回被佔用的地下廣場,表示一直擁有地下廣場的產權,但「佔領中環」參與者則認為地下廣場是公共空間,市民有權露宿。


2012年8月13日,高等法院發出禁制令,認為佔領中環的人士在沒有法律理據繼續霸佔地下的空間,批准滙豐清場。9月11日,法庭執達吏完成清場。



進據失退  在多重風口浪尖上浮沉

2019年滙豐銀行因捲入眾籌平台「星火同盟」涉嫌洗黑錢事件,其中環總行多次成為狙擊目標,門前兩隻銅獅於2020年元旦遊行期間遭噴上紅漆,更被放火燃燒。


2020年,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在 Facebook 公開點名滙豐銀行未有就港版國安法表態,稱「這家自稱英資的銀行萬萬不能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跟着西方國家做損害中國主權、尊嚴和人民感情的事」。數天後,滙豐銀行在微博公開支持港版國安法,結果被英國政界連番批評為向中央「跪低」。



縱橫過去歷史,滙豐銀行一直是識時務者,管理層長袖善舞,讓滙豐從政治動盪中明哲保身,甚至獲利甚豐。只是現今政治形勢凶險,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勢成水火,匯豐再也不能以舊方法生存。縱然匯控在英國註冊,且英國也不滿匯豐對中國態度過於軟弱、有違英國國策,但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匯豐的主要利潤仍然來自香港、甚至中國市場。「世界的地方銀行」在多重風口浪尖上浮沉,一步一驚心。


百年老店滙豐銀行的命運,既是香港命途的小縮影,也同樣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





如有任何關於理財保險的問題,可直接聯絡

達達,於銀行任職,加拿大持牌理財保險顧問

 

免責聲明

本文為筆者個人見解。內容為一般資訊交流及意見分享,不適用於個別具體情況,亦不旨於提供任何指導性建議。本文內容不能用於替代專業會計、稅務、法律、保險專家或其他專業人士提供的諮詢意見。如有具體問題需要協助,請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士。儘管筆者盡可能確保資訊準確,但不會就任何資訊的誤差負任何法律責任。




4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