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KongED2

做個加分父母(三十六)︰成就孩子,應靠自身努力還是獎賞?

圖:互聯網 | 文:如雲(前香港社工,Satir Institute of the Pacific 專業會員)

曾聽過有個實驗,是對比兩羣同樣很喜歡畫畫的孩子畫畫後的感覺,一羣是自發地畫畫,另一羣是孩子畫畫後可得到糖果。自發地畫畫那羣孩子感到很快樂,而孩子畫畫後可得到糖果的一羣,對畫畫不再像從前感到興趣。有科學家發現,令人感到愉悅的安多酚,會令人在得到獎賞時達到高峰,而正在努力的人的安多分則一直平穩。


這個實驗令筆者聯想到香港的教育制度,學生考試的成績幾乎是求學的唯一獎賞,亦因此而令不少分數不高的學生感到挫敗。


筆者認為努力後得到獎賞亦未嘗不可,但給予獎賞的時間則十分重要。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不斷供給,子女未作努力已得到不少獎賞和享受,這不但令子女覺得無需努力,也因為無所作為而失去對自己的肯定。


有些父母太重視子女的成績和成就,對子女能順利達到理想成績加以重賞,這亦令子女把注意力放在目標,而未能享受過程中的樂趣,也可能令子女壓力大增,把自己的價值與成績掛鈎。


其實給予獎賞亦並非必需,如孩子鏟雪、剪草、洗碗、執床等的家務,完成後本身就是一個小成就,孩子接受挑戰,如比賽、公開演講、運動等,即使沒有什麼獎賞,參與、練習及體驗本身就是自我建立的過程,自信心及自尊感就是這樣培養出來。


這亦令筆者想起一位醫生說過,痛苦和舒適必須平衡有度,現代人無需走路、大吃大喝、沉迷娛樂等,太舒適的生活反而會出現健康問題,做運動、戒食、節約等都需要努力和體驗一定程度的不舒適感,如舉重及跳躍可強健骨骼,原來身體就是需要舒適和不舒適的平衡。故此,育兒亦不一定要提供獎賞和舒適生活,順其自然,讓其接受挑戰和不適,加上適當的肯定和鼓勵更重要。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