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KongED2

休閒 -- 蒸糕雜感

圖:珍寶珠 | 文: 麥提莎

一個月連續渡過兩個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節日,可謂熱鬧非常。1月28日是廣府話俗稱新正頭初七 ─ 人日。於是乎,又一個藉口出外「揾食」。 說開農曆歲晚,一般以香港的舊式工商業經營者,又稱「舖頭」,辧「做尾牙」或謂尾牙宴開始,直到新春正月初二開年飯。普通家庭則始於年卅晚團年飯,繼而新歲的拜年諸如此類。

大概經歷了兩年孤清的年夜飯,今年居然搞出個「雙胞胎」,同日趕兩場。晚場可說正式年夜飯,九點才開始,甚至乎待至十時才開餐,客人等至肚子咕咕叫。主人家謂其家規如此,要橫誇新的年度,且必要放一條魚在飯桌上。青年時代已放洋留學的大馬客家人,即使看不懂華文,卻可以這般執著於「祖宗家訓」。

說到傳統這東西,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物質尚未富裕的童年,過年除了𢭃利是,就是外婆、家母在廚房,大肆舉炊,造好吃的糕點。當中蘿蔔糕必不可少。母親從街市買回許許多多的白蘿蔔,然後分派工序。對住個大盆子加一大堆蘿蔔, 刨蘿蔔就是寒假作業之一囉。

幾十年下來,留在腦海裏的,蒸糕就是五斤蘿蔔一斤粉的比例教條。用火水爐的日子,大鑊內放置的,當然不是現今Dollar Store出售的錫紙兜。我們用鋁盆盛著糕的材料,用布包圍著鑊蓋的週邊。母親說以免熱氣散失。接著燒一柱香,香燒盡,就是糕蒸好的時間。

攪拌機的面世,該是我的救星。媽媽也同樣的雀躍,多方便呵,此後管它有多少斤,放入蘿蔔,瞬間就被切成絲。省出的時間,可以溜出街和大伙兒一起玩。

誰知道,蒸出來的糕,蘿蔔絲的口感,似乎不及手刨的好吃。也許先入為主吧!經過反覆調節量度,最後還是回到原始的手作程度。

婚後某年,又準備蒸糕過年,外子用新買的攪拌機刨蘿蔔,誰知道效果出來,也感自己動手刨的好吃。結果,那部機雖隨著我家移民,漂洋過海後,始終投閒置散。

一年,寒冬臘月跑遍城南、城西,甚至唐人街的超級市場,也找不到白蘿蔔。最後,到了一間甚少幫襯的老店,找到所需要的份量。近年又試出,日常喜用的韓國蘿蔔,質地不宜做糕。多年前,請Oppa一家聚舊,把那底加多了粉的糕,切片煎好待客。誰知道,做得不大滿意的,竟然在飯桌上消失得最快。口味確是因人而異。聽朋友說她做糕的比例是:七一,想像下,入口滿是蘿蔔絲,名符其實真材實料。

又一年,全城又受某大國炒賣薑的熱潮影響。甚至平日專售蔬菜的店也缺貨。沒這個材料,怎可以做出老友等待的「夠薑」蘿蔔糕?碰運氣下,竟然在主流市場的Safeway找到薑。當然仍是大陸出產的。

幸虧這年間,薑的來源地,基於加拿大的開放巿場政策和貿易協議,農產品多了選擇。至於白蘿蔔,美國出品,因水份未夠充足,買回家,用作蒸糕的,當即買即行動。

兔年農曆新春,礙於私務繁多,吾家打破傳統,蘿蔔糕未能列席。下一代來個雜錦蒸糕拼盤代替。也許接力另一個傳統。

佚名:

"新年糕㸃"

新春過年合家歡 主婦廚忙多花款

傳統秘製蘿蔔糕 雜錦蒸糕美拼盆



6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