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聲、Broken | 圖:《如水》第十四期
編按:本文為 2024 年 5 月 23 日《如水》線上論壇摘錄。《如水》不定期舉辦線上/線下活動,詳情請見《如水》社交媒體或官網。
本次「如何以居住國角度,讓更多人關注香港議題?(美加場)」的線上論壇由《如水》編委 Kennedy Wong 主持,講者包括 Hong Kong Professional Network 主席 Yury Lui,美國 Austin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 Leo、美國 DMV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助理 Frankie Li,和加拿大家和總幹事 Anna Wong。
Kennedy 指在美、加、英的港人社群中,文化活動的聚集力時常已遠超於集會等政治性行動。他舉例,溫哥華HK House舉辦的香港人市集參與人數在兩年間已倍增至一萬二千人。其他比較知名的文化活動包含散落美國與加拿大的龍舟隊、英國的足球隊等體育競技,甚至姜濤和 Anson Lo 粉絲會的活動。而香港人除了能參與社群聚會之外,Kennedy 也認為活動亦能將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宣揚開去。
美、加、英的香港人和組織者,特別是大選年間,鼓勵香港人投入各地社區事務,幫助他們建構公民身分理解和想像,甚至是投入譬如性別等其他進步議題。讓香港人在融入和安頓家庭與工作的同時,也不忘維持意識和心理支援。
凝聚港人
Kennedy 回應Anna 指,海外港人的確要先照顧好自己和家人,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和生活,然後才走更長遠的路。他說有很多在加拿大的朋友都是在經歷這樣的過程。但他覺得同時要進行的是凝聚港人,所以他問 Leo 和 Frankie,以他們所見,有甚麼方法最容易聚到香港人?
美國 DMV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助理 Frankie Li
香港人都很「為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舉辦和食有關的活動,最好可以令大家圍在一桌聊聊天,或者去野餐,有時會有一百人參加。有時參與者會帶同家人出席,之前我們舉辦野餐活動時租了整個公園,讓小孩可以四處跑動,大人可以聊聊天,認識新朋友,甚至認識同行業的人,擴闊網絡。我們都嘗試做更多親子活動和飯局。
Leo 補充,在飲食時,大家得以放鬆,可以促進分享;對男士而言,如果有酒會,大家喝點酒,就更容易抒發壓力,從而建立聯繫。他強調這個聯繫並非單一的,當每人都有自己的聯繫,聚在一起時便形成網絡。當大家有交叉點,就更容易找到可以聊天的朋友。
港人需期望管理,重新調整自己
美國 Austin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 Leo
每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可以關顧自己的朋友和鄰里。在辦活動時,令人出席的並非社區中心(CC),CC 並不能這樣一呼百應。而是真心當他們是朋友,和他們有真誠的溝通。起初時多是較表面,後來就能更交心,慢慢就能連結在一起。
但有時都要靠不同活動來凝聚不同的人,例如運動聚到一批人,親子活動又會聚到一些家長和小朋友,飲食活動又會聚到一班朋友。有時參與者甚至會自發繼續辦活動。社交活動是讓人感到幸福的一個重要元素,我們嘗試提供這樣的元素,這亦是人基本的權利。
我在 Austin 不久,只有一年多,都經歷過掙扎,要為自己做期望管理,重新調整自己的履歷,在未找到自己本行的工作前,要如何轉變自己,接受薪水的落差,又要大幅縮減開支。就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這些經歷,雖然不是人人都喜歡聽,但就找機會和大家分享。
但當大家都安頓了的時候,就要講另外一些東西了,例如香港文化。飲食是香港很重要的文化,還有廣東話,因為在承傳香港文化時要有語文載體。我見過有些 ABC 的父母都是香港人,但他不懂廣東話;也見過有些家庭的父母中,只有一方是香港人,但子女的廣東話很流利。我們想見到廣東話可以在這裡流傳下去,所以我們也有辦些相關活動,關注香港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廣東話香港文化
說到香港文化,Kennedy 回應,很多人現在都很關心廣東話,但究竟在這一代後,廣東話是否會逐漸消失?他表示,從研究上來說,要移民第二代懂廣東話、走進香港人的廣東話語境,是很困難的。
《如水》編委 Kennedy Wong
我在英國時,聽到有人反映想要廣東話的兒童讀本和教材,現時要很辛苦才找到。而這是社區一直很努力去做的,CC 也有辦些兒童活動,希望在凝聚港人外,亦能做到承傳。
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有廣東話課程,早前史丹福大學亦表示希望保育粵語課程,可見除了小孩,高等教育層面也讓更多人接觸香港文化和廣東話,接觸文化和語言的關係。
另外在數年前,我在溫哥華唐人街做過一次義工,知道那裡有廣東話班,主要教移民二代和非華人,令我驚訝的是課程很受歡迎,而學員亦喜歡打麻雀,就發現這個課程可以教學員語言的技巧,同時做到社交聯誼,在打麻雀時使用廣東話來社交,維繫朋友關係,這些語言和文化真的能走到人生活中,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
關於凝聚港人,Frankie 補充指,很多人剛到埗時人生路不熟,搵工難,生活上亦有不如意的事,所以容易有負能量。如果有本地的社區中心,大家都講廣東話,傾得多就能開解他們。大家飲了少許酒,在傾訴過後,再回想自己的問題,就能有多一層心靈輔助,把負能量轉化成正能量。
Kennedy 認同這點非常重要。他都發覺近年移民的朋友去到美國、加拿大或英國,對當地社區有很多不適應,他們會在社交平台,如 Threads 上發很多帖文。他提到在加拿大,有些朋友會對當地社會的一些文化和政治上的決定感到不解,例如為何要放毒品安全屋在溫哥華的列治文(Richmond),早前這事就在其市議會中引起軒然大波。也例如一些較前衛的理念,在加拿大其實很普遍,如性別共融廁所、性教育內容等。他知道家和有做相關工作,希望幫助大家認識這類議題。
文化衝突
加拿大家和總幹事 Anna Wong
現在的速食新聞文化容易令人成為假新聞和偽造消息的奴隸,而很多時這些都是富政治色彩的。很多年前開始推行性教育,是教小朋友甚麼是同意(Consent),不要被人侵犯;亦教他們會有些小孩的家庭是單親,或者沒有家人,或是有兩個爸爸或媽媽。這些內容就容易被人炒作,說教小學生同性戀、肛交、口交。
很意外地,很多少數族裔,不只香港人,會相信某些政治宣傳而討厭某個政黨。如果新移民真的想留在這個國家,其實這些東西都不難,只要自己看看新聞就可以,就像這個例子,只要自己親自看方案和學校教程就可以,其實就沒有他們不喜歡的那些內容。
另外,是否同意是一件事,但要知道這個國家有性別共融的廁所和法例,要尊重和遵守相關法律。身為社福機構,我們有責任提供公眾教育,要教你不要歧視別人。特別是文化較傳統的少數族裔家長在這邊生活,其實不太知道要如何處理這些事,所以就會有爭端,有肢體衝突。檢查子女的電話訊息、衣服,甚至偷看他們在床鋪下做甚麼,其實這樣已形成虐兒和家暴。他們要知道這裡的法律和香港不同。
我們有很多個案是從中國大陸來的,他們見到父母時常有肢體衝突和高聲叫喊,但小孩在這裡的學校聽到老師不是這樣說,同學的情況也不是這樣的,就會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些家庭內跨代的價值是有很大衝突的,所以家庭服務非常重要,原生家庭的文化套在加拿大的處境中,要如何把兩者融合並得到最好的結果,就是我們要探討的事。
公民與政治
Kennedy 回想起《如水》在今年一月、臺灣大選時辦過相關活動,就是因為很多這類的問題在大選年變成熱話,例如假消息和對同一事情的不同理解和價值。而香港在 2020 年美國大選時,都有相關的討論。
今年又是大選年,他問大家在做香港人工作時,有沒有遇上這樣的分裂問題?他們又如何應對?
Yury 認為這是個很大的課題,他分享在 2020 年,面對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有很多爭執,非黑即白,講到不支持特朗普就是「奶共」等。他強調不要主動詆毁另一邊,或者投入在爭執中,因為在網上已經有太多爭論。
Leo 則從公民意識的角度去回應:
美國 Austin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 Leo
這不只是一個議題,而是希望香港人有甚麼特性。我們都身處過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其實要繼續培養公民意識。我們是否還停留在賺到錢就很開心和滿足,其他事情就不用理會,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在新地方生活,其實這是個很好的起步點,因為我們本身都要知道多很多事才能在新地方生存和生活。那不如我們持續教育自己,令自己成為公民,在當中學習何謂總統選舉,亦在未來幫助其他人。
HKCC 都有被人垢病有政治取向,但其實我們沒有,我們鼓勵大家認識這個社會,只不過我們在香港時一直慢慢地知多一點,浸淫在其中就會知道很多。但現在語言、背景、文化都不同,我們需要用力學習才能更瞭解和喜歡這個地方。你很愛香港,就是因為你很認識香港,所以我會鼓勵身邊的人和自己要認識甚麼是公民權利,要知道如何行使。其實大家手上一票的意義很大。
Kennedy 認同公民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因為我們不只是海外香港人,我們亦正在做不同國家的公民,而這不是相互抵觸的,不會我們做多了點美國人,就會少了點香港人,應該要找到一個平衡,把兩者的參與放在一起。他觀察到不少港人海外組織其實都正在建立大家的公民意識,讓大家可以做 informed decision,在理解事情的情況下做決定,而非只是跟風。
有香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
Anna 亦分享她對公民和政治的一點看法:
加拿大家和總幹事 Anna Wong
有種迷思是某個顏色的政黨就一定是「親X」的,但其實如果你是那個「外國勢力」,你不會那麼蠢只買一邊,所以沒有可能非黑即白,他們現時做得最好的就是滲透。
每個有香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香港人帶着香港的精神,到任何地方,都能重建一個香港社區,我們要其社區、體制、智慧,而非泥土。
那些人做滲透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公民社會中做公職,做傳媒,做董事會等。但我們都可以,我們都可以在不同黨派參選,不要做死一邊,否則政黨更替時就沒有了。
除了要明白和同化在新國家的體制內,你要視自己為其中一分子,不要想自己是香港人,與我無關。你不只可以投票,你還可以被選,即使不是政制內的崗位,也可以選大廈的立案法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而且不會背叛你,你可以全權控制。
Kennedy 很認同,並分享他有位在美國的朋友,就嘗試參與居住區域的業主立案法團,因為他希望自己住的屋苑可以減少使用中國製造的物品。這些是很微小的事,但就可以把香港人的聲音帶進去。
政治風險評估
另外,他觀察到海外港人在這幾年愈來愈感受到和香港斷裂,廿三條是其中一個因素。他問大家,廿三條和港區國安法有沒有影響組織工作和凝聚到的人?多不多人擔心參與活動有風險?組織者又會怎樣處理?
加拿大家和總幹事 Anna Wong
我們是民間社福機構,無政治取向,所以他們不會因為參與我們的活動而擔心。但我們在外面參與其他社區和有政治背景組織的活動時,就看到有人會拍照,而大部分參與者在看到有人拍照時,就會戴上口罩、太陽眼鏡和帽等。所以如果是在 HKCC/HKPN 的招牌下,就可能會觸動到某些人的神經。
Hong Kong Professional Network 主席 Yury Lui
我們 HKPN 是沒有顏色的,是個專業團體和網絡,我們非常歡迎人去中資機構工作、賺錢,然後在那裡找贊助支持我們。在美加的唐人街,有很多宗親會,聚合同姓氏、同鄉的人,他們都會表明他們的家鄉是哪裡,那為甚麼我們不能表明我們是香港人?其實並無不妥。而 HKCC 其實就是個宗親會,我們 HKPN 是個正式的專業網絡,所以大家有點過敏,自己嚇自己。他們做國安法、廿三條這些,其實就是希望人自我審查。但其實有排都未輪到你,所以我覺得大家不需擔心。我去自己的 HKCC 活動時也看不到有人戴口罩。
美國 Austin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 Leo
這個題目我自己都思考過很多次。我參與在 HKCC 中,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因為我是香港人,我又想貢獻香港人社區。當然國安法是有影響的,我不能說沒有,心理上都會有掙扎,害怕不能返香港。但其實在香港亦會有社區活動,那有問題嗎?但真的有香港人用這個藉口罵我們,很有趣,我們真的沒有辦政治活動,只是些飯局、說故事、體育活動、新年活動,我真的想像不到這些活動能有多政治。口長在人身上,我是單純想做港人社區活動,想港人互相關顧,傳遞愛和香港文化。所以我覺得香港人要成長,要懂得做個更有智慧的公民,在不同人之間遊走。
美國 DMV HongKonger Community Center 主席助理 Frankie Li
廿三條對我們無甚影響,因為我們都只是做些本地活動,過程中,我們由陌生變熟悉,其實不會提廿三條,我們建立了信任,而非彼此猜度。
勿以善小而不為
始終,不論在甚麼方面,對於海外港人而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非常重要。說到最後,Leo 坦言很感謝參與他們活動的人,和幫助他們的義工,因為沒有他們,是不可能有活動的,就不能幫助到同路人。勿以善小而不為,聚沙成塔,港人的參與對於Leo 和不同港人組織而言都很重要。
Yury 也提到,自己也有負責居住城市的 HKCC,他最擔心的就是事前預備了很多,甚至邀請了嘉賓,但最後無人出席。所以他強調,來參與其中都已經是支持,能令搞手有多點信心繼續做。
Kennedy 在最後亦補充,大家要多欣賞社區內不同組織做的工作,明白大家有不同的崗位,而透過認識和欣賞,會增加大家凝聚力。
《如水》第十四期
原文刊於 《如水》第十四期。本刊獲《如水》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