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珍寶珠 | 文:麥提莎
長輩傳來一張入場券,貼在一個類似海報的背景上。下角位置寫著「利瑪竇」。一時之間,思緒有點混亂,究竟是什麼節目種類呢?
約莫年前,中學生時代的一位同學,應邀到訪「利瑪竇」學校,推廣粵劇,並以其在這方面的藝術造詣,親身披戲服,大演其功架。校方欲讓粵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種植於學校的活動中。再細看下,今趟是一齣大型的音樂劇,並早於香港社會運動開始前,曾作首度公演。
參與「利瑪竇」原創劇的主要監製人,包括香港七、八十年代著名電視藝員劉松仁。劉除作為演員外,亦曾擔任導演,拍電影。基於他的叫坐力及影藝的經驗,加入此次音樂劇的團隊,必有助於市場的宣傳。好奇心驅使下,加上親戚觀後的好評,也追看了音樂劇網絡媒體的廣告活動。
數分鐘舞台表演的片段,劇內演員人數之衆,佈置及音樂效果,甚至出動樂團同場演奏,可謂香港舞台劇上罕有大型創作。2019年首度公演,據報門票迅速售罄,當時香港一位名導演杜琪峯也是幕後要員。陣容鼎盛配合天主教的歷史,寫出史詩式的中西文化交流,本應該在香港電影業日漸式微之際,劃出一度曙光。
可惜此藝術盛事,以今時今日的政治立場觀,或許以贊助者未必是支持社會運動的機構,能否獲得大眾一致的欣賞,實是未可預料,回頭看:利瑪竇(Matteo Ricci)本人及以其名字作記念的一切,不又夾雜著幾百年之久的宗教、文化、政治恩怨及爭議。意大利耶穌會教士利瑪竇抱著傳主福音的呼召,讓萬民得拯救的願景,飄洋過海,抵達遙遠的東方國度。
可惜文化的差別,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令這位身為博學的傳教士,面臨的是死亡威脅。即使最後基督信仰的種子散在皇天后土之地,換來的,卻因著他對漢世俗文化的融入, 以致被視為背離教義,所寫的著作和資料皆被羅馬教廷所封禁,達數百年之久。
除卻教廷由於宗教的觀點,無視利瑪竇在五百年前的貢獻。針對宗教教義的理解,亦曾幾令其中一名演員,考慮推卻角色的扮演。最後受聖𩆜呼唤,毅力接受挑戰。
小時候途經那坐落在寧靜住宅區的「利瑪竇」校址,不其然被吸引。孩童的幼稚,根本不懂得什麼建築風格的工程藝術,只曉得它與其他古老大屋不同,又或天生「崇洋」,總言之就是羨慕那地方。卻在那個年代的政治氣氛下,被灌以:這是一所教會學校,與殖民政府同樣不是好東西。詭譎的是:數十年後,那群狠批殖民地政府的新政府官員,倒把這幢曾經被評為殖民地買辦洋行「怡和」的歐式樓房列入文物遺產。如此糾纏凡數十載的鬧劇,雖讓不少人思維迷惘一番,還算把文化交融的特色留下,作為發財做旅遊的資本,倒勝過一海之遙的「國際」城市,為討好新主子,把一切「不光彩的」東西,通通拆清光。
整個劇說的是數百年前的歷史,今時今日,只瞬間即可把訊息環遍全球,人類卻仍然存在著,正如恩保德神父所言:溝通問題。科技並沒有打開人的石心,彼此仍然執著自認為對的看法。
佚名:
"利瑪竇"
傳教偉人利瑪竇
明代東來傳耶教
中西文化有衝突
華人普遍難接受
天主道理異漢邦
求同難服梵蒂岡
轉眼飛渡數百年
耶穌信仰日益擴
澳門珍惜西方物
古舊建築歐陸式
猶勝香江軟無力
吸引旅遊憑古蹟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