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家評】回應沈旭暉教授《細水長流的加拿大Edmonton港ED文化協會》一文
- KongED2
- 8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圖: FB/港ED | 文: 申力加

感謝沈旭暉教授早前特地抽空探訪愛民頓,跟「港ED文化協會」幾位成員相聚了幾小時。沈教授不久前在他的網上媒體【堅離地球】提及了這次加拿大的探訪,也得到沈教授誇讚本會有「難以形容的韌性」而又「看不到內鬥的味道」。另一方面也提出了關於其他港人海外組織現況的問題,筆者希望以自身經驗嘗試去梳理解釋。
沈教授提到近年「很多海外港人組織逐漸瓦解」,其實在我們愛民頓這小城也何嘗不是。當年政治事件後海外港人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各地成立,一個城市也有數個類似組織。起初各組織的目標都不外乎希望繼續在海外為香港的政治情況發聲,以及在各國提供救生艇計劃後為大量湧入的新移民提供落地協助生活的服務。

當時很多這類組織是由學生發起的,例如「XX大學香港學生會」、「XX大學香港關注組」等。幾年過去了,當年的學生也畢業了,也可能已經移居其他城市,組織解散也屬自然。另外,筆者發現很多這些組織背後做決策的可能只有一兩位熱心人仕,當年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時,這些主辦者比其全職工作更努力去舉辦活動、宣傳、聯絡等。但這樣肯定不可能像沈教授所說的「細水長流」,長期下來參加者人數逐漸下降便會失去動力,而且當現實生活壓力開始掩蓋熱情時,組織解散也是可預期的事。
關於內鬥的問題,這類組織主辦者多是有性格的人,意見不合是常有的事,香港過去政黨分裂又分裂便是常態。上一段說其實很多海外港人組織背後只有一兩位人仕做決策,當中肯定也有人戀棧權力,以為自己可以在本地城市「揸大旗」,忘記了「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原則,自己更做了獨裁者,排除異己,完全違背運動理念,明眼人當然避而遠之,組織便名存實亡。另一原因是因財失義,成立組織可以建立不少本地人脈關係,而又同時可以吸引了一大班新移民,如果工作性質正好與人際網絡有關,大量灰色地帶便會出現,更不排除「搶地盤」的情況,而這現象到現在還存在。

至於我們在愛民頓的「港ED文化協會」,不能算是成功,但也的確是沈教授所說有韌性而沒有內鬥。當中最大的因素,筆者覺得原因是對於未來的預期,我們比其他組織「超前部署」了多幾步,我們一早預計移民群體的政治元素會慢慢丟淡,熱情總會過去,而當中我們在海外最希望的還是保留那種舊香港的互助文化。所以我們出版了中英雙語的繪本延續文化,而每年一度舉辦的「愛民頓香港節」也是我們的重頭戲。我們也曾經舉辦過其他活動,例如剪髮班、跆拳道班、親子唱遊班等。當我們有足夠義工就實行,沒有需求就停下來,集中做己所能及的。當有成員暫時不能幫忙,其他人便補上,我想這便是韌性,大家都變成了家人一樣的朋友。
愛民頓這城市的大小剛好,當城市太大你總覺得有其他有能者做得比你好,在小城市裡你便覺得自己有責任走出來,但也不會太難找到同行者。現時我們的經費都是靠認同我們理念的有心人之不時捐助,本會並沒有固定收入,這也是我們比較困難去作長遠計劃的因素。但仍要感謝「港ED文化協會」一眾成員的努力,也感謝沈教授留意我們這個小城小組織,希望我們這點些微力量仍能為海外香港人出一分力,各位各地的香港人大家加油!
【堅離地球】原文:
*此文只屬筆者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