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力家評】George Orwell 的《1984》居然是「鹹書」?

  • KongED2
  • 9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圖: Cheapest Books/CTV/The Globe and Mail | 文: 申力加


ree

亞伯達省省長 Danielle Smith 日前宣布,將禁止學校圖書館收藏任何「含有露骨性內容」的書籍,並要求各校區在十月前全面清查館藏。消息一出,引發了教育界與公民團體強烈批評。筆者身為家長,反過來覺得亞省政府的政策是理所當然,更質疑在現在學校圖書館裡為什麼會藏有「露骨性內容」的書籍,總覺得公民團體與離地學者只為反對而反對。但當知道「禁書」清單中包括了 George Orwell 的經典小說《1984》後,才真正花時間深入去了解此項政策的內容。


亞省教育部部長 Demetrios Nicolaides 於 7 月頒布了政策初步內容,要求各學校需移除含「露骨性描寫」的圖書;各學校也要公開館藏清單,讓家長可隨時查閱;並且在 2026 年 1 月前建立正式的「挑戰與再審查程序」,供家長檢舉書籍。而政府強調,政策目的是簡單地在於保護學生,避免他們在學校接觸不良的成人內容。


亞省政府於此時推出政策,筆者認為是省府希望趕上保守主義重新抬頭的順風車。近年來「家長權利」與公民團體關於性教育與 LGBTQ+ 議題變得高度政治化,北美地區頻繁討論課堂與圖書館哪些內容適合學生。在美國的保守州份例如佛羅里達州和德州,通過了多項法律禁止含有性描寫或 LGBTQ+ 內容的書籍,甚至移除數百本作品。而在美國自由派的州份例如加州和新澤西州,則制定法律禁止禁書,確保「多元文學」作品能夠保存於校園。而在加拿大除亞省外暫時沒有其他省份有省級禁令,仍由各教育機構自行決定館藏。


ree

關於社會上反彈的聲音,也包括了被列為禁書 The Handmaid’s Tale 《使女的故事》的作者 Margaret Atwood。她批評政府把青少年當成「愚蠢的嬰兒」,無視他們理解複雜文學的能力。加拿大公民自由協會(CCLA)警告,這項命令可能導致國家級審查制度,威脅言論自由。亞省教師協會則認為,政策增加教師的困擾,教育工作者應專注於教學,而不是擔任「審查員」。而這政策最可能受影響的是 LGBTQ+ 議題作品,這些書籍雖不含色情內容,但經常探討性別認同與性經驗,因而成為被挑戰的主要對象,不難想像 LGBTQ+ 團體是最反對新政策的一群。


回到《1984》,香港人都會熟悉它是一部揭露極權與思想審查的經典。而其「上榜」被列為禁書的原因,是因為書中的一段內容描述了 Winston 和 Julia 的性行為,以及涉及性壓抑和性控制的段落。按新政策指引,《1984》在這類文字上的內容可被歸入為「露骨性描寫」。批評者指出,將《1984》移除,本身就反映了小說所警告的思想審查危機,更形成一種令人譏諷的「反烏托邦式諷刺」。這件事正好吸引了國際媒體眼球,《衛報》(The Guardian)、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等國際媒體廣泛報導此事,批評亞省竟然要禁掉《1984》,認為這與美國右翼的「禁書潮」如出一轍。


ree

省長最近已宣佈暫緩政策實施,教育局局長也澄清政策原意僅針對含有色情圖片的書籍,而非涉及性議題的文學經典。他們承諾會提供更清楚的指引,避免過度審查。筆者覺得最好的解決方法是跟從以往在香港被移交主權前大眾常聽到的「專業主導」原則,即由政府牽頭,成立業界參與的委員會研究,再由委員會提出建議給政府採納,最後由政府立法推行。因為有業界的專業參與,這樣便可以避免政府被批評限制公民自由。亞省政府本想自行立法然後急於強制各校區跟隨,之後教育局局長卻不斷搬龍門,加上輿論批評,政策雖有良好原意,但已經令政策的合法性大受打擊。對於整件事,筆者最失望的是本來焦點應該落在保護兒童並為他們提供安全學習環境,最後卻變成了限制公民自由的政治性爭議。


留言


©2025 by 港ED時報/港ED文化協會 KongED News/EDHKCA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