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成真 共融還是文化稀釋?
- KongED2
- 43false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文:Z世代翻譯官 | 圖:網絡圖片
沙田官立小學近日發出通告,宣布由本學年起,二至六年級學生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可使用「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範」的簡體字作答。學校強調,繁體字仍是教學主流,此舉只是為了營造「共融、公平」的學習環境,照顧不同學生背景。雖然通告一出,教育界與家長群體即時嘩然,但又如何?

根據校方說法,這項措施主要針對近年新移民學生人數上升的情況。這些學生來自內地,從小以簡體字學習,若在評核時因書寫方式不同而被扣分,未免顯得不公。學校引用教育局及考評局指引指出,公開考試評分重點在內容與語言運用,而非字形本身,因此認為小學層面也可比照執行。
理論上,這種「從學生需要出發」的做法聽起來合理。香港的教育一直強調多元與共融,學校想顧及新移民學生,出發點無可厚非。但教育不僅是評分,更是文化與語文根基的建立過程。在基礎教育階段放寬書寫要求,是否會削弱繁體字教育的穩定性?這就是爭議的核心。
融合與稀釋的一線之隔
繁體字在香港的角色不只是書寫工具,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它代表了香港與華文世界的歷史延續,也是許多家長選擇讓孩子在港接受教育的原因之一。過去不少內地家長送子女來港讀書,正是希望孩子能學正體字、認識傳統中文。如今反過來由香港學校主動「迎合」簡體字,讓人有一種文化逆轉的感覺。
有評論指,共融不應該等於稀釋本土文化。香港長期以來使用繁體字,這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若教育界率先鬆手,長遠或出現文化認同模糊的情況,學生可能只懂看簡體、不懂寫繁體,語文的深度與細節慢慢流失。
政策模糊 界線何在?
教育局回應事件時指出,學校在校本評核上有一定自主權,但仍需確保教學內容符合課程指引。換言之,繁體字依然是主流,只是評核上不應以字形作為扣分理由。然而,小學不同於公開考試,學生仍在打基礎階段。若在學校評核時開放使用簡體字,孩子自然會認為「兩者沒差別」,長遠或削弱學習繁體字的動機。
〈方言〉成真
令筆者聯想 2015 年香港電影《十年》中的短片〈方言〉。片中描繪了一個不遠的未來:政府全面推行普通話教育、取消中文科中繁體字的使用,甚至連粵語也被邊緣化。語言與文字,從來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記憶的容器。〈方言〉其中一句對白:「語言無罪,但失去語言,就會失去想法」。守住文字,其實就是守住香港的故事。